科幻小说漫谈 · 2

In 天湾集, 弦洲

“科幻小说”名称的由来

科幻小说,即“科学幻想小说”,Science Fiction。

Science Fiction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51年一位叫威廉·威尔逊的诗人在其关于诗歌的一本书里。这本书名为《老题新书》(A Little Ernest Book Upon a Great Old Subject)。但此后到20世纪20年代都并没有广泛应用这个词,不过在19世纪晚期,已经零星可见一些评论用Science Fiction来描述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作品。

科幻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类型,其第一个正式名称是Scientifiction,是美国著名的出版商和编辑雨果·根斯巴克创造的一个合成词——雨果奖纪念的就是这位雨果。1916年雨果在自己主办的杂志《电气实验家》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

1926年雨果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本科幻小说杂志:《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在发刊词中,他隆重推出了Scientifiction,作为这种新生文学类型的名字。

《惊奇故事》创刊号封面,1926年4月

《惊奇故事》创刊号的发刊词

有意思的是没过多久雨果又开始使用Science Fiction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1927年《惊奇故事》他撰写的回信栏目里。

1929年《惊奇故事》杂志易主,雨果又创办了另一本科幻杂志《科学奇迹故事》(Science Wonder Stories)。创刊号中,他正式采用了Science Fiction,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日的最终名称了。

Science Fiction还有个广泛使用的昵称:Sci-fi,由美国文学经纪人福瑞斯特·阿克曼首创。福瑞斯特·阿克曼人称全球头号科幻迷,曾成立史上第一个科幻迷圈子,与很多科幻名家是好友,还曾发掘过史蒂芬·金,乔治·卢卡斯。某天他在开车途中听到广播里正在介绍Hi-Fi,灵机一动就想出了Sci-Fi,很快就在圈里流行开了。

至于中文世界,我国从1902年开始翻译凡尔纳,采用的译名是“科学小说”,直译自19世纪的Science Fiction。这个译名从晚清一直用到民国。

1949年后,我国翻译引进了大量苏联科学小说,俄文里的名称译成中文就是“科幻小说”,从此取代了最早的译名“科学小说”。

科幻小说还有过一些别的称呼,比如Scientific Fantasy(科学奇幻),Scientific Romance(科学传奇),Science Fable(科学寓言)。三巨头之一海因莱因后来还提议用Speculative Fiction(推想小说)这个名称,但都没有被广泛认可。

科幻小说的发展史

上图为科幻从诞生至今的发展时间线。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划分。按我们现在一般所理解的科幻小说这种文学类型,哪本小说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其实是有争议的。但科幻界绝大多数人认可把玛丽·雪莱在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称为第一部科幻小说。也因此玛丽·雪莱被公认为科幻小说之母。从1818年到黄金时代之间经过了一百多年,这是一段很长的时期,期间的科幻作品是松散的,零星的,不成体系也不着边际的,直到H·G·威尔斯出现后才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过一番聚集和酝酿,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惊奇故事》,第一次尝试定义科幻小说,科幻作为一个文学类型才固定下来,所以这段时期可以称为科幻小说的初创成型时期。

接下来是科幻小说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起止时间也有争议,有人认为黄金时代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就结束了,当时大部分作家都去参军了。但也有亲历者比如我很欣赏的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就认为50年代直到60年代初才是真正繁荣的黄金时代,可以称为前后两个黄金时代。但不管何时结束,黄金时代都是从1937年底约翰·坎贝尔接手《惊异故事》主编之后也就是1938年开始的。注意这不是雨果的《惊奇故事》,而是《惊异故事》(Astounding Stories,坎贝尔接手之前它是一本从名字到封面到内容全方位模仿《惊奇故事》的山寨杂志),后来改名为《惊异科幻》。黄金时代不但指一个时期,也指一种风格流派,这个时期绝大部分作品都风格相近,而黄金时代结束后,仍然有人写类似风格的作品,我们就会称之为具有黄金时代遗风,比如《三体》就是一个例子。

其后是60年代初期开始的新浪潮。新浪潮的划分也比较模糊,50年代末法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激发了科幻界的响应,具有新浪潮特征的科幻作品在60年代初甚至50年代末已经出现了,但作为一场文学运动是从1964年英国作家迈克尔·莫考克接手英国科幻杂志《新世界》主编开始。当时莫考克一上任,就给杂志用上了更前卫的封面、设计,卷首语也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就是:“我们这里不一样”,以此召唤风格前卫的,更贴近主流文学的科幻作者来投稿。

新浪潮运动到70年代末就后继乏力,从新浪潮里又诞生了赛博朋克,所以也有人认为赛博朋克是新浪潮的后续,但赛博朋克作为一个运动有明确的题材范围,那就是网络和电子改造人。赛博朋克的赛博,就是赛博空间,赛博格,当时个人电脑开始普及,网络初现端倪,这个题材在80年代开始陆续有人写,但直到1984年威廉·吉布森出版的《神经浪游者》成为这个流派的奠基之作后,才引发了又一轮文学运动。

作为文学潮流的赛博朋克,是在1992年由另一部赛博朋克经典,尼尔·斯蒂芬森《雪崩》终结的。《雪崩》本身是赛博朋克经典,是赛博朋克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写尽了赛博朋克的方方面面,又用各种嬉笑怒骂把这些经典元素给解构、消解了,这也是为何北美科幻界认为《雪崩》终结了赛博朋克运动的原因。赛博朋克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主要潮流,从此以后科幻就进入了多元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小流派,如今可以说是各种风格多头并进,多元共存。

上面是我做的一张抽象的简化示意图,从风格方面解释一下科幻小说的五个重要时期和几大风格流派之间的继承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科幻是文学的分支。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发生了变革,当文学对这些变革做出回应时,就诞生了科幻小说。初期经过了一个摸索阶段,这个阶段的作品从我们现在来看大多模棱两可,处于跨界、边缘的位置,可以称为早期古典科幻。

后来从早期科幻里脱胎出更注重科学方面,风格严谨的黄金时代科幻。

黄金时代后期,一部分科幻作家为了突破越来越僵化的条条框框,又开始寻求变化,方式就是向主流文学靠拢,同时一部分主流作家也向科幻出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催生出了新浪潮运动,被主流文学认可的科幻经典大都出自这个阶段。

与此同时,黄金时代的作家仍然笔耕不辍,两大阵营之间还持续论战,之后新一代的科幻作家觉得新浪潮的方式未免太过激进,科幻的边界太过模糊,于是又向黄金时代的技术派回归,同时又继承了新浪潮文学性很强的写作手法,两者折衷融合后就是赛博朋克。其实这些不同流派的作家也是互相影响的,即使是铁杆的黄金时代作家在新浪潮之后,作品也出现了变化。

赛博朋克作为潮流结束后,三大流派仍然在继续,再加上一些较小的边缘或跨界的流派子类,比如从早期古典科幻直接延续下来的反乌托邦,从赛博朋克衍生出来的蒸汽朋克、生物朋克、丝绸朋克,还有彻底模糊边界横跨类别的新怪谭,这些种种汇合成今天这个多元时期。

以上是黄金时代、新浪潮和赛博朋克的风格意象对比图,我找了一些图片来表达我对它们各自形成的直观印象,作为文字介绍的补充。先说明一下这些图不全和科幻相关,有些是无关的,这些图片表达的是当阅读这个时期的作品后大概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印象。

第一排是黄金时代,它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宏伟壮阔的太空,宇宙的终极命运,人类开疆拓土,锐意进取,无数战争和纠纷,总体来说是科技乐观主义,人类怀有“科技可以解决一切”的深度信任感,而情节和人物都相对简单直白,因为这个时期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宇宙,科技,现象。

第二排是新浪潮,它的氛围是:错乱,扭曲,拼贴,破碎不连续;关注个人的潜意识,内心世界,性;文字上常常呈现出一种嗑药式的迷幻感,大量使用意识流,蒙太奇,充满了虚无飘渺的未知感,孤独感。比如那张高架桥上孤零零一辆车,正是新浪潮名作之一的封面。而第一张的原图是爱舍尔的版画《相对性》,曾用在《新世界》杂志的封面上。新浪潮作家也常常借鉴达利的意象,可见这个时期的科幻与现代艺术的联系很强。

第三排是赛博朋克,其观感应该算是最容易被视觉呈现的了,它本身就有一套审美语言,那就是银翼杀手所带来的并且固化的:高楼,霓虹灯,雨夜,狭窄阴湿的街道,总是在夜里,视点也大多很低,而它写作手法上依然继承了新浪潮的迷乱感错位感。但它文字中还有另一个维度存在,那就是赛博空间,是一个抽象的,干净的,几何化的,数字的空间。

从以上对比图可以看出,三者区别很大。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