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济,校园华章

In 天湾集, 泊人笔记

这几天的考试生涯中的亮点,就是看见了即将百年寿诞的母校。

几个月前回校时,校园尚是一片大工地,到处是半成品新楼,当时对校庆近乎绝望了。而百天之后,学校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新兴建筑理念的试验田。随处可见国际上流行前沿手法在各个层面的表现,外立面改造、新扩建立面上交错肌理的推敲,遮罩的普及性运用、特色材料的交汇糅合,传统表皮的新概念化(尤其是那栋铁锈馆)张扬到几近触目惊心,似乎处处暗示着新的百年呼之欲出。

整个校园,建筑群都鲜明的披上了设计者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于是顺理成章的呈现一派建筑院校所特有的学术性狂放。初看会有点不知所云,喜欢传统的会觉得它太过求新,专横武断,喜欢现代的又会觉得它略嫌拘泥,稍有重复。但细细品味,就能发现所有的放纵和立异都有一个统一的理性尺度,都出自一个统一的思路和主题;而当近观每一栋建筑时,就更容易感受到在大主题大氛围的指引下,单体设计者们因人而异,却又都触手可及的热切期望。

显然,同济百年校庆的这次集中式破土运动,在高等院校建筑史上,其规模之众、手法之烈、姿态之傲,势必引起争议。是的,我想,这样一群建筑,若起在别的百年老校,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也会很难有魄力把握好那个度,乃至造成矫情、哗众取宠之嫌。但它们起在同济,起在百年校庆,对于我来说,却隐含着必然的合理的内在逻辑。因为它们暗合了我对母校气质多年来一贯的印象。在同济这片向来我行我素的土地上,它们显得恰如其分,张驰有度。它们就像一场大尺度的旷日持久的学术研讨会。它们和同济的作风一脉相承。

是的,这不是批评,反是喜欢。“只有同济敢且有资格如此”,这是我说的一句走极端的夸张的不客观的话,却反映了我主观上真实的喜悦。“敢”是一个有意思的字眼,它代表深厚积累之后有度的爆发。也许我自大,我高估,我偏袒,但对家园、故地、亲人满怀溢美之词,又有何要紧?

2 Comments

  1. 听到了一些关于同济速度的传说,两周前还是工地,两周后已开放,未能亲历,但是相比半年前,确实变化非常大了。

  2. 可惜的是正门口对面那栋楼,还是没完工啊,只好拿个招牌挡挡,搞笑了。老实说啊,我看了那天的同济就觉得很感动。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