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浅谈人体与室内空间关系

In 水镜城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句口号,出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中。高科技,环境学,生态学,哲学等科技与科学领域中都复兴了这年代久远的人本主义。而在建筑界,这一句话,也日益成为其重要主题之一。

身体尺度与空间感

建筑为人而建,为人所用,所以人体当然的成为了衡量建筑空间的真正标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工厂、博物馆、影剧场,住宅等,根据其不同使用功能,就有其不同的生产、工作、生活的程序,这样,就应该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依据来确认空间的绝对尺度。

我们应该对空间有个清晰的概念。空间——不仅仅可以由各种实体构件围合而成的——应该这样说,空间是由一定的构件或元素限定而成的。墙和柱是水平方向分隔件,支承在墙和柱上的屋顶,是室内空间高度的界限,地面是底部承托件。当人们在室内,视野所及的墙面、地面、天花的形状、色泽、材料的质地将给人以第一空间感。所以,由一定的实体构成虚与实,阴与阳,形与型的相适应,于是产生了有形的物质空间与无形的精神空间感,为人们提供生理和行为活动所需要的有效场所——空间,同时在心理上给人以精神的空间感效果。

正如上所说,外界的尺度与人体尺度的对比,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感觉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室内如果不以人体为标尺而是用过大尺度,就会使人感到压抑不安。古往今来的建筑匠师们显然对此心有默契,在各种纪念性建筑中应用,将这一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的哥特式教堂,以其比人体高数倍的尖券,表现出那崇高的,与天接近的宗教气氛。我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同样可以看到。巨大的佛像有突破天花的趋势,形成向上升起的八角藻井,下面有超过人体高度的基座,迫使人们不能平视而只能仰望,构成一种难于适应的夸大比例,以表示神权的统治地位。这就是“环境尺度”,一种离开人的生理尺度,从人的精神上、心理上来考虑的特定尺度,其实,也就是与人体适宜尺度的相反面的一个夸张。

哥特式教堂

不过,对于一般非纪念性建筑,我们的追求,则是获得合适的有效空间和良好的空间感,这就要求室内空间有合适的尺度和各部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室内的梁柱、门窗、栏杆、台阶的尺度就体现了空间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它们作为空间的对比标尺,在空间与人体之间起着调整作用。门与建筑物的出入人流量有关,窗与建筑所处当地气候、方位、朝向和通风采光有关,踏步与人行走的步宽有关,栏杆与所要保护对象的安全高度有关。为了获得良好的比例,也应按人的意思,对构件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梁柱的粗细高低、间距的宽窄大小,可通过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的不同计算方法来调整。比方说,钢梁柱要比砖石粱柱细巧得多,薄壳要比平面结构轻盈得多等。这也是结构与人体尺度的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方式。

视觉与空间布置

但是,建筑物单靠使用其功能来确定空间的实际大小是不够的,还要满足视觉,以及视觉传导时大脑后的心理反应。这往往产生于视野内各物件之间的相同相对尺度和比例关系。而且,室内的其他设施,如家具、窗帘、地毯也都会影响空间的尺度,因为在人们视野范围内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小面积住宅采用传统式的高腿、高靠背的太师椅,房屋房间将显得拥挤不堪。若用现代派的家具,以及玻璃、塑料等透明材料的家具,都会使人感到舒适得多。

比例,就是整体与局部间存在的关系——合乎逻辑的、必要的关系。而且,比例还具有满足理智和眼睛要求的特性。

室内的绝对空间——实际尺度,是按照人为活动程序来确定的,它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方法去取得。但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生理科学反映所形成的空间感,却无法通过测量手段来衡量。它是通过相互比较、权衡、衬托而表现出来的。这种通过感觉上所获得的相对尺度与实际的绝对尺度是不一样的,因为通过感觉器官传到大脑后的反应是和直觉所形成的心理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且每一个不同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体会也有所差异。

根据一般人的生理条件,双眼水平重叠视野是120度,上部视野是50度、下部视野是75度,在此视野范围内的光线强弱,材料质感、纹理图形、色彩差别都会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眼球运动反应时间是0.16~0.22秒,所以还要根据人在空间逗留时间,以及观看距离的长短,事物在大脑的瞬间、短暂和较长时间的记忆情况所确定的感受能力来布置室内空间的一切。

根据此规律,室内光线、色彩对视觉的冲击所带来的空间氛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通过采光口来取得空间的联系和开敞——自古以来常用手法之一——罗马万神庙,直径43.43米的穹隆顶上,开了直径达8.9米的圆洞,从上面照射下来的阳光,使人感到“实”中有虚,化有为无,高深莫测,呈现出一种静穆和安详,正是万神庙所想要给予人们的空间感。

罗马万神庙穹顶

天花、墙面、地面在人的视觉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为,人的视野可以在垂直方向分为三个层次,而这三者便分别在其中充当各自的角色。墙面和地面是人的活动和家具的背景,而天花则概括和控制了室内空间的形象。

因此,建筑师们经常利用结构或者天花的变化来获得上层视野的次空间和空间感的效果。比如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中央大厅的锥形玻璃天棚,达拉斯麦耶声交响乐中心的圆弧玻璃面等等。有时还采用镜面、玻璃等反光材料的吊顶,或者用天窗来加强空间的深度感。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玻璃天棚

人们的视觉感觉实现的主要对象是墙壁和家具,它们构成了室内的中层视野元素。墙面材料、色彩、图形的变化,墙上的门窗洞口的借景,镜面、金属、壁灯等反射来增加进深,以及使用各种背景、隔板、列柱、顶罩、橱窗,都能形成中层次空间层次。

至于下层视野——地面,则主要是通过材料的质地、图形、色彩的变化来取得下层层次的变化。根据功能的划分还可使用台座,池座、水面、凹形、夹层、天桥等来达到良好的多次空间效果。

建筑内部使用转折、停顿、变换、缓冲、延续等手法,也可增加空间内的层次和深度。而空间中占主导地位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也和空间的尺度与进深有很大关系。比如,伦敦温布利会议中心的主要多功能大厅有2700个座位,为了适应各种不同人数会议的需要,大厅前面的座位采用桔黄色,由前向后,分别改用褐红色,深蓝色和紫色。当只有700人开会时,由于光和声的控制,人们虽然在同样的大厅里开会,但无论是视觉和听觉,感觉都是合适尺度的会议大厅。

生理、心理与环境氛围

自然界里生活着数百万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而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但由于工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剧增,使得公害泛滥成灾,影响了大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为了适应这一自然环境,人类的器官锻炼得向高度灵敏的自动控制系间,比其它动植物更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达,人们可以改造环境,使环境适应人的生理需求。根据人的生理需求,对室内环境评价主要有气候条件、空气清洁度、噪声等级、照度情况等几方面。满足生理需求是基本的,第一性的。没有哪个环境在生理上的不舒适,而在心理上倒能满足人们的。无论是过冷、过热、过湿和噪声刺耳的环境,都是不可能使人有任何心理上的舒适和安宁的。

心理与空间效果的关系是人所共识的。明亮的空间令人开朗,黯淡的空间使人压抑,封闭的空间使人感到稳定、安静、神秘和沉闷;开敞的空间则令人感到舒畅、活泼、自由和光明。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室内空间的天花、地面、墙面,以及其间的家具、设备、装修和装饰等,都给人眼睛以生理上的综合形象。而传到大脑后的视觉则转化为认识、感情,给人的心理以气氛。这些物体的内在联系和外观的统一都是构成室内完整的空间环境之重要因素,再加上光、色和材料质感的协调作用,一旦人们进入室内,处于室内环境包围之中时,室内的气氛必然将给人以精神上的感染和感动。

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不久的将来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则更应该明了人体工程与建筑、室内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人体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我们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以人为本”这句话对建筑设计的含义。现代的高科技以人为本,对生态和资源的保护也是以人为本,而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元素,更应该将此人本主义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了。

—— 2000.1.13晚 于 同济园南九512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