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记忆 ——静安里弄改造设计基地调查报告

In 水镜城

我从小生长在里弄,至今仍生活在里弄,在我家的附近,尚有大片的静安区著名里弄,因此里弄对于我,是经年累月,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中,潜移默化,沉淀封存。那是我的故土,那是我的家园,即使将来远去他乡,也终生难以磨灭。

富民新村,我的家

上海里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元素。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类型,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历史。近百年来,从中诞生了芸芸众生,城市百态,一代文明,它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另外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替代的独一份的形象。

上海里弄是一个东西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上海的历史是与众不同的历史,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政治局面和上海本身的特殊地位,造成了列强竞相争夺,在一座城市内瓜分地盘。各国租界、公共租界的产生,带来经济的畸形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在小刀会时期,大量难民涌入租界,租界内人口暴增,住房紧张问题终于到了一触即发之际。于是里弄终于应时而生,在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里在上海住宅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里弄的建筑形态与空间,融合了东西方住宅文化的精髓。总体布局汲取了西方早期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单体平面结构则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住宅,中间以弄相连,往往分为主弄、支弄。最初的里弄住宅单元出入口继承了原有合院民居大门的形式,以石料为门框,重点装饰,以木料为门,故称“石库门”住宅。里弄住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有适应不同社会阶层需求的各种类型出现,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里弄住宅新类型,包括早期石库门里弄住宅、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里弄住宅、花园式公寓住宅等五种类型。

里弄住宅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空间,又保证了居民日常家居生活的独立与私密,联排空间生产了群居气氛,也使居民有了在乱世中生存的安全感;由于租界地区的地段较好,分布相对集中,交通便捷,租赁方便。比之中国传统住宅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这种住宅形式在全城范围内广泛而迅速的普及开来。至解放初,里弄住宅占上海居住总面积的65%左右,里弄总数约有9000余处;以住宅单元计算,约20万以上;其中拥有200幢住宅的里弄约有150余处。

“住在里弄怨里弄,离开里弄想里弄。”这是当代里弄老住户的典型心态。其实照目前里弄的居住情况来说,这种居住形式与现代生活早已不相适应。但为何至今会引起无数人梦萦魂牵的回忆,就是因为多年来人们在其中生存,里弄的精神早已潜移默化在人们心中,并非朝夕所能磨灭了。

而今日的里弄住宅之所以落伍于时代,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原先的里弄住宅尽管设备陈旧,但由于独门独户设计,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生活。但自从经历了一系列社会重大动荡后,里弄住宅原先设计为一户的房型被强制划分为几户共同使用,本来合理的居住空间被重新分割,造成住房面积严重不足,多户合用厨卫,部分住户缺乏通风采光。同时里弄前后排距过紧,使底层房间无法达到日照标准,使人们形成底层阳气不足的传统观念。除此之外,里弄的质量与外环境也早已令人无法容忍。里弄住宅多为砖木混合结构,至少有几十年历史,当年建造时并未对底层楼板作充分的防潮处理,到今日已普遍返潮、剥落、有裂缝。由于当年投资商为获取最大利益,采用高密度的布局方式,很少有绿化,住宅区中还时常混有其他用途的建筑,造成里弄内人迹混杂,给日常生活造成难以避免的干扰和污染。

本次设计的基地范围位于市中心静安区,是全市拥有最多里弄的区。基地中包括重华新村、安乐坊、花园公寓,另有少量商业、办公、文化及工厂建筑。基地北面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西路,南面为威海路汽配一条街,西面为陕西北路,东面紧贴上海市市级保护的最大新式里弄民居——静安别墅。即将开辟的江宁路延伸段从基地中斜穿,将基地一分为二。规划中的道路范围涉及到安乐坊大部分住宅,以及花园公寓内的两幢三层住宅楼。

下面是基地内居住建筑状况的详细介绍:

重华新村

南京西路1081弄,占地12693平方米。因原由重华公司经租,故得名。南京西路街对面即是三十七层高的商业办公综合楼——梅龙镇广场。弄内22号为一座建于1900年的砖混结构假四层、局部两层建筑。外观红砖墙面,前后两坡屋面,立面山尖并举,砖券相连,显得古雅秀丽,成为这一地块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修缮,外墙面已颜色斑驳,多处破损,呈现出一副颓败之态。建筑一二层部分为一家以经营川扬菜肴而享誉上海的著名餐馆——梅龙镇酒家所在地,酒家内部装修仿中国古代宫廷装饰。楼上部分解放前为原弘毅小学所在地,现改为居民住宅。建筑北侧有后增建二层部分,作为楼上居民入口及梅龙镇酒家的一些辅助用房。楼上居住部分几乎所有房间均沿一条黑暗而狭长的内廊南北向布置,造成了许多终年不见阳光的北向暗房间;加上建筑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居住配套设施不全,一层楼面公用厨卫设备,相互干扰大,居住状况十分糟糕。

弄内共有二层单元86个,建于1937年,分为双开间及单开间两种平面,建筑面积共17428平方米。砖墙承重,木屋架结构,拉毛水泥墙面,木门窗。现有居民373户,约1310人,人均建筑面积13.3平方米。里弄采取尽端形式,主弄宽约6米,支弄宽约3.5米,前排墙高7.2米,前后排距6.5米,间距比1:0.9。

安乐坊

南京西路1129弄,是1927—1937年间建造的二层新式里弄住宅,占地8820平方米。由90个面宽为四点五米的单开间里弄民居单元组成,建筑面积共12064平方米。砖木结构,淡黄色拉毛水泥墙面,木制门窗。该处里弄现有居民165户,约550人。里弄结构清晰,属典型的干支式结构里弄,主支弄均采取尽端胡同的形式。主弄宽约6米,支弄宽约3.2米,前排墙高6.8米,前后排距5.9米,间距比1:0.86。

花园公寓

南京西路1173弄(包括南京西路1143——1171号),占地9000平方米,建于1931年建,有四排公寓,两排汽车间,属公寓里弄民居,全部建筑面积10461平方米。因房屋幢与幢之间有花园,故称花园公寓。

第一排公寓沿南京西路设置,为四层房屋,底层为店铺,二、三、四层为公寓,有2室户6套,3室户12套,分三个入口直接从南京西路出入。第二、三、四排原来均是三层公寓,从南京西路1173弄进入。公寓部分合计有2室户12套,3室户30套,4室户12套,5室户6套。后于1960年,在三层顶部进行加建。每幢公寓顶部加建一层,设有22间卧室,2间公用厨房,4间公用卫生间。

花园公寓为平屋顶混合结构三四层楼房,墙身厚实,结构坚固,室内为硬木地板,柳桉装修,卫生器具和厨房设备质量都不错,施工质量较好,户室安排灵活,适宜不同的家庭组合。室外空间开阔,绿化良好。

汽车间为二层坡顶楼房,钢筋混凝土楼板。第一排有16间,进深5米,第二排有20间,进深5.5米。现改为居民住宅。

基地沿南京西路街面住宅底层为商店;沿陕西北路侧有一幢民主党派办公楼,原为四层花园别墅;及新建的二十一层民主党派大厦;沿威海路一侧是拥有大片绿地的威海路幼儿园,和上海市元件五厂厂房,也由别墅改建而成。

裕华新村

陕南村

福煦坊

事实上在静安区,尚有许多典型里弄,在我眼中,比此次所给基地更适合改造。因为那些对于城市文化来说更有价值,但又需要改建成套,那是真正值得留下的里弄空间。

其实我认为,里弄的精神真正蕴含之处,并非在于它的单体和形式,而是它的空间尺度以及它的坡屋顶。里弄对城市的贡献,决不是单单一栋住宅所能表现的,而至少是一片。只有在一片又一片的里弄同时存在时,它对于城市才有其价值。因此里弄住宅的坡屋顶,便是里弄对于城市鸟瞰景观的最大贡献。在高楼林立,高架凌空的今天,在它们同时提供了广阔的城市鸟瞰的今天,这种特有的难以言表的韵律美便愈加显著,就仿佛陌生城市中的一片故土。这是真正的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是平静人们心灵的一种安宁。而对于城市立面,里弄的精神则体现在它的空间尺度。它的弄宽和两边住宅的比例,矮矮的石墙,间或的绿化点缀。那就是隐含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里弄精神。

作为上海近代文明象征的里弄建筑,已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上海共有5000万平方米居住条件较差的住宅,其中旧里弄住宅占了相当一部分数量。在上海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对旧里弄住宅的改造,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之一。但自近年来一些土地盲目批租,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对里弄住宅大面积拆除,大量兴建多层、高层商业办公住宅楼,对上海的历史形态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上海是近百年开埠发展起来的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沉积都不应轻易丢弃,尤其上海又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地位,因此在成片开发改造旧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持上海的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但是,里弄如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那么它是再无法生存的了,即使人为保留又有何意义呢?因此要保留里弄住宅的风貌,就必须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充分挖掘里弄居住环境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在里弄住宅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不仅仅是里弄这种住宅形式在当代的发展,更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与延续。这样才是里弄建筑顺应自然法则的保留,有意义的,能够长久的保护和发扬,这也就是我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所追求的,想要解决的多年来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

—— 2000.6.9晨 于 同济园南九512

基地现状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