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饭店地处市中心,位于延安中路,富民路——华山路段,北面与静安公园隔高架相望,西边毗邻延安新村,东边紧贴延安——富民公共绿地。延安饭店现为三星级涉外宾馆,有套房、标准房418间,大中小会议室5个,餐厅14个,以及咖啡厅、酒吧、商场、健身房等其他配套设施。饭店包括主楼、东楼、南楼、西南后勤楼群等建筑,围绕着近5000平方米的开放式后花园,基本呈现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围合格局。饭店主入口及前院面向延安中路,在主楼的左右两侧于80年代中加建了两翼的二层裙房,以作会堂和酒楼用途,现在都已出租,成为公共娱乐场所。
延安饭店主体呈对称布局,高12层。立面是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以砖红色面砖贴面,其稳重的体量和宏伟气势体现出建造时所处的年代所特有的对庄严肃穆感的追求。
饭店于1958年始建,1962年竣工,在当时是上海五大饭店之一。延安饭店的地段在建国之前属于法租界,对面的静安公园是原外国人的坟地;饭店所占的地皮,在建造之前原分三部分——福煦坊(现延安新村)的1/3,圣芳济中学(现时代中学前身)和周家花园的全部。1958年,作为建设单位的南京军区在延安中路批得地皮,建造延安饭店,当时的圣芳济、周家花园都迁往别处,而福煦坊原本计划全部拆迁,但由于经费等种种原因只买下了东侧的1/3里弄。饭店完工后,周家花园住宅建筑已全部拆除,它的花园和福煦坊以及圣芳济则在新建筑中留下了痕迹,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福煦坊的里弄建筑紧连着饭店主体,作为职工家属住宅;周家花园的原有花园就是现在饭店后花园的前身,而西南半围合的职工俱乐部与膳浴后勤的院落则是过去圣芳济的教学楼群。圣芳济原来的操场曾有一段时间用作停车场,上世纪末在此之上新加建了西侧的白色裙房,现在原操场的其余部分仍做停车场用途。
延安饭店主体建筑是五十年代末设计建造,原为十层,带有当时鲜明的时代气质,由于处于革命胜利后不久,同时又由于建设单位本身具有其特殊性质,因此追求一种威严以至于威慑的直观感。文革结束后,又在原来的10层上加建了2层,90年代初加建了前面的门厅,无一不是全对称的格局。
延安饭店和上海后来新建造的大多数宾馆不同之处在于,它至今与周围的民宅紧密相连。整个饭店及后花园都是开放式的,从花园可以直接走进后方的民居。那里的民居是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英国式别墅。我们同时走访了毗邻的延安新村——即福煦坊,在那里我们看见剩下的2/3里弄和已成为饭店一部分的1/3里弄现在由一道墙分隔。从饭店的某些局部可以看见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几部分的拼接,比如饭店西侧主楼的一角,就出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家属楼是二十年代的旧里弄,主楼是六十年代的建筑,而白色裙房则建于2000年。从这些有趣的角落里可以清晰地看见延安饭店是怎样从过去的民宅和学校的残迹中破土而出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岁月中不断地发展的痕迹。
像延安饭店这种依然和四周民居紧连而没有被孤立于地块中的星级宾馆,在今天的上海已很难再找到。当年它从大片里弄群中拔地而起时,它的高大体量造成的压迫感也曾引起过人们的不习惯,然而今天所看见的是,它已融入了当地的氛围,和毗邻的低矮里弄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妥。由此可见人类的眼睛和思维对外界环境的习惯适应是个动态过程。
延安饭店作为建国初期所建的宾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建筑物本身是优秀设计,也在于它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了上海几十年来的历史进程。从延安饭店和附属建筑群及周围的民居的共融中,可以反映出建国后上海这个城市是怎样从租界时代的里弄群中生长出来的,这些都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关注和保护的。
—— 2002.1.8 于 同济园